田志剛院士:未來5-10年,免疫細胞治療有望成為癌癥的一線治療方式
2025-01-06 點擊量:859
癌癥是一種利用多種逃逸機制來躲避抗癌免疫的全身性疾病,并且顯著改變整個免疫系統的功能和組成。抗癌治療的演變跨越了一百多年,其效果和特異性不斷提高,旨在消除癌細胞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健康組織的損害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免疫細胞治療在現有方法中脫穎而出,成為了一種改變游戲規(guī)則的解決方案。
免疫細胞治療被認為是繼手術、放療(放射性治療)和化療(化學性治療)之后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。它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分離獲取的患者自身免疫細胞, 在細胞因子的誘導下, 大量擴增出具有高度抗腫瘤活性的免疫細胞,再回輸到患者體內,以提高患者免疫力,攻擊腫瘤。
徐冠華院士、高福院士為田志剛院士(左二)、王擁軍教授(右二)頒發(fā)“中源協和生命醫(yī)學成就獎”
談到免疫治療行業(yè)未來的發(fā)展,田志剛院士表示:“在不久的未來,腫瘤治療可能首先采用的是免疫療法,這是未來十年將要實現的事情。中源協和正在從事的工作,也是我們?yōu)橹畩^斗了30年的工作,希望未來能夠和中源協和一起,為免疫治療大變局做出一點貢獻。
院士談及到利用NK細胞開展免疫治療的二大途徑,其中之一就是使用NK細胞輸注治療,補充NK細胞缺陷。
NK細胞是機體的一類固有的免疫細胞,是人體抵抗癌細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。除了強大的殺傷功能,它還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(jié)功能,可以與其他的免疫細胞進行相互作用,一起調節(jié)機體的免疫功能,更好地維持身體的健康。
田志剛院士從事免疫學研究30余年,取得成果令人欽佩
他推動以NK細胞新視角認識各肝臟疾病,提出腫瘤微環(huán)境可導致NK細胞功能耗竭,系統解析了NK細胞發(fā)育分化分子機制,從而創(chuàng)建了NK細胞體外規(guī)模化擴增體系,突破NK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瓶頸。
NK細胞是腫瘤的“天生殺手”
田志剛院士指出,NK細胞是腫瘤的“天生殺手”,人體內NK細胞的含量和腫瘤的發(fā)生密切相關,NK細胞殺傷活性低下者腫瘤發(fā)生率明顯提高。
NK細胞具有改善亞健康、抗衰老、抗病毒、抗感染以及抗腫瘤等作用。隨著科學界對NK細胞更深入的研究,NK細胞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。
免疫細胞治療的優(yōu)勢:
1. 彌補傳統治療的不足
身體發(fā)生惡性腫瘤后,對很多腫瘤患者來說,盡早手術切除是第一選擇。但是單純手術療法不能清除殘留在血液和淋巴系統中的腫瘤細胞,因此,手術后或失去手術時機的患者,需要進行化學或放射治療。然而化療、放療也不夠全面,免疫細胞治療可增強放化療敏感性,減少放化療毒副作用,提高放化療的療效。
2. 減少術后復發(fā)與轉移
手術后進行免疫細胞治療,可顯著增強腫瘤患者免疫系統功能,有利于清除術后體內殘留的癌細胞及微轉移灶,降低局部復發(fā)和遠處轉移發(fā)生的幾率。
3. 聯合治療提高預后
在腫瘤放療和化療間歇期間進行免疫細胞治療,具有協同抗腫瘤效應,有助于使患者更能耐受放療和化療的毒副反應,并增強抗御腫瘤的能力,提高惡性腫瘤綜合治療效果。
4. 對少數腫瘤針對性較強
免疫細胞治療是腎癌、惡性黑色素瘤等一些對放、化療敏感性較低的特殊類型惡性腫瘤的潛在替代治療手段。
5. 提高生命質量
免疫細胞經體外激活擴增后回輸體內,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激發(fā)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,從而達到控制腫瘤復發(fā)和轉移的目的,實現延長患者生存期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多重目標。
6. 安全、低或無副作用
與傳統方法相比,生物治療的針對性更精確,僅僅是針對腫瘤細胞本身的一種治療。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,而不是傳統的化學藥品來殺傷腫瘤細胞,所以更加安全,毒副作用更輕。
目前,免疫細胞治療已經成為腫瘤臨床上熱門領域,且相關治療產品獲批上市,用自己的NK細胞來對抗腫瘤,已經在臨床得以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