鐘南山回應得了痛風,間充質干細胞療法或可改善痛風性關節(jié)炎
2024-07-03 點擊量:1119
6月28日上午,廣州醫(yī)科大學舉行2024年畢業(yè)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,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出席儀式。對日前腿腳不便的傳聞,鐘南山回應表示,自己目前患有痛風,心肝腦肺腎都還正常,沒有什么大事,“我已經為祖國健康服務64年了,希望最低限度健康服務70年?!?/p>
值得注意的是,鐘南山院士說,這次痛風發(fā)作比較厲害,已經有20多天了,尚未痊愈。
痛風真有這么大威力?有關研究顯示,我國大于60歲老年人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大約為5.5%~19.3%。隨著發(fā)病率的上升,痛風已成為一種常見病,但是老年痛風又相對比較難治,又被稱為“老年難治性痛風”。
相關醫(yī)學研究證實,年齡是治療痛風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,多種因素造成了老年難治性痛風的發(fā)生。相比年輕人,老年人患痛風病程日久,慢性痛風居多。當然,年齡因素并不是老年難治性痛風的唯一因素。
老年人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的病史一般較長,體力活動減少,且多合并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癥、慢性腎臟?。–KD)、冠心?。–AD)等多種慢性病,基礎腎功能差,多重用藥較普遍,因肝腎功能異常降尿酸藥物的使用存在禁忌,治療復雜而棘手。
老年人痛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,包括關節(jié)損害、腎臟功能受損、多種并發(fā)癥、其他系統(tǒng)損害及生活質量下降等,早發(fā)現(xiàn)早治療,是重中之重。
高尿酸在當代社會越來越普遍,并且趨向于年輕化。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,基因節(jié)儉的結果。
進化生物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人類和大猩猩的尿酸酶基因在1600萬~2400萬年前發(fā)生了突變,導致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為尿酸,而部分哺乳動物,如大鼠、小鼠等仍含有尿酸酶,可將尿酸分解為尿囊素后排出體外,故此類動物血清尿酸水平較低。
尿酸(UA)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。在正常情況下,嘌呤合成與分解處于相對平衡狀態(tài),尿酸的生成與排泄也較恒定。
高尿酸血癥是以嘌呤代謝紊亂、血尿酸水平升高為特征的疾病,長期的高血尿酸水平加速尿酸鹽晶體在關節(jié)中的沉積,誘發(fā)痛風性關節(jié)炎。
痛風性關節(jié)炎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關節(jié)炎,其主要特征為尿酸增加和關節(jié)內尿酸鈉晶體(MSU)積累,表現(xiàn)出強烈疼痛、關節(jié)腫脹及活動性炎癥等癥狀,具有高發(fā)病率和致殘率。
目前用于治療痛風性關節(jié)炎的藥物會導致患者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、胃腸道、肝腎功能損傷,因此有必要尋找新的有效治療藥物,減少藥物副作用。
間充質干細胞(MSC)療法可改善痛風性關節(jié)炎
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行業(yè)期刊Front Immunol上發(fā)表了題為MSC therapy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gouty arthritis hinting an early COX-2 induction(MSC療法改善實驗性痛風性關節(jié)炎)的臨床研成果。
該研究指出,急性關節(jié)炎癥的反應主要取決于先天免疫激活。痛風性關節(jié)炎的發(fā)病機制與NLRP3炎性小體激活和隨后的炎癥反應放大有關,痛風性關節(jié)炎的特征在于關節(jié)中尿酸單鈉鹽(MSU)晶體的沉積,與急性發(fā)作有關。研究人員的目的是研究人間充質干細胞(MSC)注射后對尿酸臨床炎癥反應的影響,以及相關的分子機制。
研究人員在兔動物模型中,通過動脈途徑施用間充質干細胞。隨后研究了關節(jié)和全身炎癥,并在損傷后72小時評估了涉及NLRP3炎癥小體激活和炎癥介質合成的機制。間充干細胞和用尿酸刺激的THP-1衍生的巨噬細胞共培養(yǎng)。
結果:單次全身劑量的間充質干細胞加速了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的消退。在滑膜中,間充質干細胞選擇性地促進M2巨噬細胞的存在,抑制NLRP3炎癥小體,誘導產生抗炎細胞因子,如IL-10或TGF-β,并降低核因子-κB的活性。間充質干細胞在尿酸刺激的THP-1細胞中誘導了凈抗炎平衡,與IL-1β和TNF相比,IL-10和IDO表達增加更高。
結論:該研究的在活生物體內和在試管內結果顯示,單次全身劑量的間充質干細胞通過早期局部COX-2上調和PGE降低了炎癥反應的強度和持續(xù)時間,間充質干細胞抑制核轉錄因子NF-kB活性,NLRP3炎癥小體,并促進滑膜中M2替代巨噬細胞的存在。因此,這種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方法可以被認為是排除常規(guī)治療的共病患者的一種藥理學替代方法。
總之,間充質干細胞通過釋放 PGE2 和專門的促消退介質加速痛風的炎癥消退。